_en_search_text
主导航
次导航
Photo (C) MNAAG, Paris, Dist. RMN-Grand Palais / Roger Asselberghs
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仪赋予墓葬重要的地位,它是生死之间的纽带。因此,墓室的装饰往往包括将木制或者陶制的小雕像作为随葬品,以便逝者能够在彼岸安然舒适地生活。
这些随葬品通常是人、动物或日用品的微缩模型,被称作“明器”。自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到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年)的墓葬中已有大量出土,它们不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见证,还作为人牲的替代品,反映了丧葬文化的转变。
隋唐时期,随着中国重新实现统一,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墓俑被放置到入口通道的壁龛中。以首都长安(当时全球最大的城市)为中心的多元文化社会,通过这些陶俑得以生动呈现。陶俑所表现的生活场景极为丰富,包括桌游、说书表演、歌舞伎乐、射箭活动,甚至马球(“击球”)游戏等娱乐项目。其中,马球可能是通过与波斯文化交流而传入唐朝宫廷的一项运动。
值得注意的是,制作这件打马球陶俑的工匠精准捕捉了骑手动作的张力:她专注于追随马球的轨迹,而骏马则被刻画成跃动瞬间的矫健姿态。此外,陶俑对骑手的服饰(外套、裤子、靴子)、发型(小发髻)以及马具(如马鞍)的细致刻画,充分体现了这一时期艺术品的高超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