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娜迦保护的佛陀

东南亚
12世纪末 - 吴哥时期
111 x 66 x 39 cm
砂岩
Légende

Bouddha protégé par le naga

提醒 藏品目前在吉美博物馆-耶拿广场展出

高棉雕塑家以最令人信服的技艺表现了这种冥想特有的身体和心理状态“三摩地”。

此佛像躯干挺直,双臂放松,双手交叠置于腿上,仿佛自然地放松下来。此作品完美地再现了释迦牟尼(释迦族圣者,有时也用以指代佛陀,因其出生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转折时期的王族家庭)所倡导的冥想与内在回归练习中身体紧张后的放松状态。雕像还原了这位圣者生平中的一个著名故事:有一次他在一个湖边冥想,湖水忽然暴涨,眼看巨浪将他卷走,名为穆奇林达的多头眼镜蛇救了他,使其免于溺水之险。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 VII)(1182/83年–约1220年)统治时期,依据一种充满人文主义的美学,佛陀几乎总是坐在穆奇林达盘绕的身体上冥想,穆奇林达的七个头形成了一种兜帽。佛陀微笑的脸庞上洋溢着平静安详的表情,充分体现了此类佛像所象征的绝对超脱、完全自省和极致宁静之意。

1873年,路易·德拉波特(Louis Delaporte)在巴坎(Bakan)大庙(曾称为柏威夏省的圣剑寺Preah Khan de Kompong Svay)的废墟中发现了这件作品。其造型细腻,几近写实,具有巴戎风格的特点。寥寥几笔简洁的刻痕刻画了佛像宽卷的发丝;莲花花瓣装饰的头冠遮住了头顶隆起部分;还有一个只有从作品背面观察时才能发现的细节:一条雕刻着盛放鲜花并配有叶形垂饰的金腰带。很特别的是,佛像并未如巴戎风格通常所表现的那样闭眼。具体原因虽不明,但似乎杏仁状眼睛和虹膜的刻痕是后来添加的。这正是高棉艺术作品在创作期后常被修改的一个例子。无论如何,这件雕塑的朴素与优雅,与阇耶跋摩七世时期注重精神内涵和内心宁静光明的宗教伦理完美契合。

了解更多藏品